国道544线川九路起于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城,止于松潘县川主寺,是连接九寨沟、黄龙两大世界自然遗产的最便捷通道和交通运输部、四川省合力打造的全国旅游示范公路。2017年,“8·8”九寨沟地震使川九路严重损毁,它的重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经过三年攻坚克难,2021年10月,川九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简称“新川九路”)全面建成通车,这条被喻为 “高原多彩画卷,百里生态长廊”的绿色智慧旅游公路再次以全新的姿态向世界展开,游客们可以在快进漫游中,享受九寨无限风光。
——题记
2021年10月,历经三年多灾后恢复重建,新川九路全面建成通车。站在弓杠岭观景台远眺,雪山、溪流、森林等,在蓝天白云下变得色彩斑斓、层林尽染,已是一幅半山彩林半山雪的壮观景象。开车驶入这条九寨仙境新画廊,那平坦如砥的路面,跨涧掠谷的桥梁,飞驰山间的隧道,如同演奏着天籁之音的动人音符,撩动着过往游客的心弦。
科学谋划铺就建设蓝图
回眸川九路的“前世今生”
作为一条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道路,川九路历经数次重建、改建。最早川主寺至九寨沟口之间只有一条简易公路,虽然历经1984年和1999年两次分段改扩建,但依然存在公路等级低、病害严重、抗灾能力较差的情况,严重影响道路行车安全和通行能力。为彻底改善川九路病害,2002年10月,交通运输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联合进行了第三次改扩建,按照“安全、舒适、环保、示范”的建设理念,通过“设计上最大限度保护、施工中最小程度破坏和施工后最大限度恢复”,把川九路打造成为全国环保示范公路,其建设理念和作法为后续山区公路建设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参考和借鉴。运营后的川九路实现了路景相融,给九寨沟、黄龙景区带来大量游客,从2004年到2017年,十余年间,川九公路一直承载着大九寨环线交通线、生命线、旅游线的重要使命,游客数量从年均几万人次发展到年均一百多万人次,极大地促进了九寨沟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童话世界九寨沟“身负重伤”,位于震中地区的川九路也遭受严重损毁。2017年11月,在交通运输部、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川九路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启动。作为灾后重建最大单体工程,川九路的重建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灾后重建面临三大挑战
新川九路全长123公里,概算总投资33.39亿元,建设工期3年,控制性工程包括神仙池隧道、漳扎隧道、九寨隧道。作为进出九寨沟核心景区的最便捷公路,新川九路建设面临三大挑战:
灾后项目重建,防灾避险要求高。川九路震后地质条件极不稳定,各种地震次生灾害频发,对重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之川九路是连接九寨沟、黄龙两个世界自然遗产的最便捷通道,来往游客众多,这对公路本身的防灾避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影响力大,功能定位要求高。新川九路有着极高的社会关注度,对参建单位来说,不仅要完成公路项目自身重建的工作,还要在环境保护、跨界融合以及智慧交通上有所突破和探索,维护和提升九寨沟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旅游品牌和服务水平,这对项目规划的前瞻性、设计的水平、建设过程的管控提出很大的挑战。
自然环境多变,生态保护要求高。新川九路沿线穿越高原草甸区、原始森林、干旱河谷区等自然地貌,海拔高差1500到3500米跨度较大,温差达到-20℃到30℃以上,加上地震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规模的损伤,这对项目的生态选线、环保设计、绿色施工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周密部署为建设护航
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川九路灾后重建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要指示:“要高质量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努力建成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强力推进川九路灾后恢复重建,从交通运输部到四川省委省政府、省交通运输厅再到阿坝州委州人民政府对新川九路建设工作主动跟进、周密部署、谋定后动。
交通运输部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派遣专家组屡次赶赴现场为项目建设提供咨询,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提出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成立了川九路灾后重建督导组,牵头定期组织召开项目建设专题推进会,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重大问题。阿坝州委、州人民政府、州交通运输局、州公路局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管理过程,及时解决和协调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直属国企——四川兴蜀公路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兴蜀公司”)作为项目代建管理单位,调动了公司最有力的技术管理团队,组建川九路项目指挥部,带领设计、咨询、监理、施工各参建单位全力以赴投入到项目建设中。
在建设过程中,为了广泛吸收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省交通运输厅开展了“旅游公路怎么修——畅游新九寨、请您来点评”主题活动,通过线上集中宣传、线下实地推广,多方联动、问计于民,采纳收集了网友们从配套服务设施、道路安全、智慧公路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提出的20余条意见建议。
在各级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组织保障、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下,新川九路如期高质量建成通车。
匠心勾勒“四新”蓝图
新川九路建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建,它承载着景区公路、旅游干线、生命通道、国道联络线的功能定位,不仅关乎着民生幸福、民族团结,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绿色发展理念贯彻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为此,我们在传承老川九路建设理念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了“安全舒适、绿色生态、智慧协同、融合发展”的16字建设理念。在实现路径上,提出了“四新”——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探索的要求。
在新思路上,深度梳理和思考人对路、景、游的需求关系,研究形成“重现川九路,交融路景游,梦幻风景线,畅享安美愉”的重建新主题,创新发展川九路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径,开拓“以人为本,融合发展之路;安全至上,平安放心之路;自然天成,绿色美丽之路;体验旅历,共享愉悦之路”的设计新思路。
在新方法上,与 15 年前改建川九路相比,现代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手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川九路通过创新和综合应用现代化技术方法和措施,提升公路重建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公路全寿命整体防灾减灾、安全畅通,实现全路域环保修复、景观融入景区,实现全周期建设、营运养护绿色生态,实现全过程数字信息重建、智慧管理,实现全通道综合协调、融合区域发展,实现全走廊交旅融合、路景游一体化。
在新技术上,新川九路总结以往经验、传承传统工艺,积极创新研发路基防护施工技术、路面安全绿色技术、桥涵安全抗震技术、隧道安全建设运行技术等重建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交通安全设施新技术、建筑适用节能新技术、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先进勘察测绘技术、综合集成 BIM 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推广利用先进成熟技术,全面提升公路重建科技水平和工程品质。
在新探索上,新川九路在以下五个领域展开可持续发展模式新探索:智慧普通公路指标体系,从公路建设、运营、养护和服务等方面,探索建设智慧公路指标体系。旅游设施建养新模式,探索特许经营、与旅游联合、地方部门配套等多元化建养模式,发展通道旅游经济。运游一体化服务新模式,探索旅游直通车、观光专线等结合产品,拓展新型旅游客运服务。电子车牌应用新方式,探索“电子车牌+互联网”应用,为持续提升交通管理、旅游服务水平提供支撑。自然能源利用新技术,探索利用沿线丰富的太阳能等自然能源,作为外部供电的重要补充。
凸显品质打造典范工程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就在落实。兴蜀公司在历经“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生与死的考验后,再次踏上重建之路。三年多的时间里,这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兴蜀铁军”与四川公路设计院公司、四川交通设计院公司、川交路桥、四川路桥华东公司、中铁一局等国内一流设计、咨询、监理、施工企业一同攻坚克难,通力协作,全力以赴开展重建工作,运用新理念、新管理手段从质量、安全、进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项目建设管理,为项目整体质量持续提升奠定扎实基础。
施工标准实现精细化。兴蜀公司在新川九路建设管理中,从项目准备阶段的场地、站点、驻地标准化,到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装备等各要素的准入制,再到各个分项首件工程认可制,都制定了一整套精细标准,形成《新川九路项目管理制度合集》。为实现“精细化、零缺陷”的质量管理目标,在建设之初,就深入细致开展分级分类教育培训,在全线先后召开试验检测、计量支付、工程变更、环境保护等专题培训会60余次,使规范化施工的理念落实到各项目部、各班组、各作业人员。在建设过程中,各施工、监理单位科学组织施工,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深入探索施工工艺、技术、方法,精心抓好关键工序过程管理,对现场发现的质量问题采取“零容忍”态度,努力提升示范工程创建实效。通过精细化标准化建设,新川九路项目实现了项目驻地建设标准化、试验室建设信息化、钢筋及拱架加工工厂化、拌合站预制厂集约化、景区及场镇施工市政化。
工程管理实现智慧化。在新川九建设中,兴蜀公司在坚持传统的管理手段基础上,依靠新技术,引入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显著提高了项目管理效能和智慧化水平。通过建立“智慧交通一期”工程实现关键试验数据实时上传,并永久保存,实现质量可追溯。在隧道、拌合站及生产设备上远程监控及数据传输,特别是在全线长大隧道应用“数字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隧道施工作业全过程、不间断的24小时远程监控,将现场监控与互联网远程数字视频监控相结合,有效弥补了传统管理手段的不足。
工程管控实现科学化。新川九路作为通往世界级景区的唯一通道,它的早日建成通车事关百姓福祉与阿坝州经济发展,“急”是横在建设者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尽管任务紧急,兴蜀公司在建设管理中始终遵循规律和科学,在项目进度管控中,采用从总体到局部、多级多类的计划管理体制,将项目管理总体计划目标进行“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将任务分解细化到年、季、月、周、日,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缩短施工工期,确保建设任务高质量按期完成。自开工建设以来,兴蜀公司累计编制各项进度计划230余份,为有效管控施工进度提供了有力支撑。围绕2020年九寨、漳扎、神仙池三座特长隧道主体工程完工的目标,在受新冠疫情影响复工缓慢、地质条件差、外部道路中断、景区车辆干扰大的情况下,为确保工程进度,CJ2标2个隧道超常规投入8台二衬台车,高峰时期隧道各个作业面投入施工人员370余人,对隧道拌合站采用空气能电锅炉加热料仓、拌合用水及暖风机组加热料仓,保证冬季混凝土出料温度控制在15℃左右,把冬季停工期间滞后的进度抢回来,实现比合同工期提前4个月完工。为确保九寨沟县城至沟口段沥青路面2019年9月20日前铺筑完成,新川九路以“百日会战”的方式掀起大干高潮,在短短33公里的路面超额配备了5套沥青摊铺机,同时拉开场面不分昼夜大干快上,川九路指挥部全员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一线100余天,通过近半年攻坚克难,较合同工期提前9个月实现路面铺筑完工。2020年10月,项目实现全线隧道贯通,2021年8月,在地震四周年之际项目实现全线通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川九速度”。
创新引领树立重建标杆
在各参建单位的合力攻坚下,新川九路全面建成通车,实现了建设营运全过程的防灾减灾和安全畅通,实现了路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坚实支撑和人对交旅融合的深度体验,树立了公路行业灾后恢复重建新示范新标杆。
公路安全舒适性能全面增强
公路抗灾能力全面提升。为提升公路防灾避险能力,新川九路在“8·8”九寨沟地震核心区设置神仙池隧道,绕避比较集中的地质灾害群,在沿途其它地质病害路段,通过增设1个隧道、4个明洞、39座桥梁,6次改线避开潜在23处地质灾害点。对无法处治规模较大的地质病害,运用北斗卫星智能预警系统等最新技术实时监控病害发展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大大提高了群众出行的安全感。运用抗滑桩、桩板墙、框架梁等多种支挡形式,解决沿线各类小型地质病害,加强临河侧挡防工程施作,确保路基稳固。对2处线型指标较差、行车视线不良路段设置雨雾天行车智能诱导系统,实时监测雨雾浓度,一旦浓度数值达到相应标准,设备会自动报警,及时启动恶劣天气限速监控措施,保证雨雾天行车安全。对冬季高海拔阴山易结冰路段,探索实施抗凝冰路面技术,确保冰雪路段行车安全。全线波形护栏由常规B等级提升到A等级,川主寺至甘海子高寒高海拔路段采用抗寒性能更好、更耐久的双组份标线,强化行车安全保障。
公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为提升路面通行能力,一方面最大限度增加路基宽度,在沟口至县城段根据地形,灵活设置10~15米的路基宽度。另一方面,在交通易拥堵路段增设隧道形成复线,着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在沟口及漳扎镇易形成交通拥堵路段,增设九寨隧道、漳扎隧道,让过境车辆分流从隧道通行,大幅提高道路通行能力。2021年国庆节期间,游客数量峰值高达4万多,该路段未出现往年常见的交通严重拥堵情况。
行车舒适度大幅增强。全线路面原材料采用玄武岩,提升沥青路面使用耐久性和舒适性。实施全路域无边际绿化修复工程,着力消除施工痕迹,实现路融于景。全线用满铺路面替代传统的路缘石,既增加了路面的有效宽度,又带来了较好的视觉感受。实施全线管杆线入地,打造地下通讯综合管廊,让蓝天白云重回视野,实现公路沿线景观通透美丽,充分彰显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景区的独特魅力。结合周边自然环境,灵活运用各项路线技术指标,让游客体验“宜快则快,宜慢则慢”的驾乘乐趣。
绿色生态公路“颜值”显著提升
最大限度减少施工环境污染。施工全过程做到“大保护、小破坏、重恢复”,所有施工作业点按市政化施工要求打围作业,在城镇人口集中路段实施雨雾喷淋系统。路基施工遵循“尽量减少填挖、严禁大填大挖、宁填勿挖”的原则,尽量维持原有生态地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路面施工中,对原有沥青路面采用废料冷再生工艺进行铣刨后加以再生利用,实现“变废为宝”。隧道施工中,采用机械臂遥控湿喷设备,有效缩短施工时间,大大降低粉尘污染;隧道光爆采用ABM装药方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对隧道开挖产生的90余万方洞渣全部进行合理资源化利用,避免布设专门的弃渣场对环境造成污染。沥青拌合站采用天然气作为能源代替传统的重油,避免有毒有害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拌合站污水处理采用泥水分离设备净化水质,避免污水直排,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最优方式实现生态景观“锦上添花”。将全线生态景观设计分4个段落融入原上风光、林海听涛、人间仙寨、彩色河谷风景,打造具有“高原多彩画卷,百里生态长廊”特征的国家级旅游风景廊道。设计上建立生态特征解析与综合调控方法,研发植物筛选与组合调控技术,开发功能协同的植物种植材料和适应不同生境的植物种植新材料、结构与功能构造,创新百叶窗、婴儿床式挡墙型式,采用“上垂下挡”代替传统挡墙实现生态美化,把原本单调的混凝土挡墙打造成别具一格的绿色生态景观,既保证了结构安全,又丰富了视觉体验。创新无痕修缮重塑景观,对边坡绿化、挡防工程实施“无边际”生态修复和处理,使路融于景、路景合一。诸如此类的做法还有很多,如为打造一段1700平方米的“花境”,精心选取87种适宜本地生长的花草;为打造景区立交桥两侧山水挂板护栏,草拟10多个比选方案;为更好修复生态,建立了5万平方米以上的 “重大工程受损生态修复技术实验点”等。
最强举措实现“生态代偿”。为有效解决公路建设中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难题,我们将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创新理论相结合,进行了“生态代偿”理念的创造性试验。在甘海子至弓杠岭路段生态敏感区红线范围外,对因地灾及过去建设养护等原因不能自然恢复的19处裸露边坡,实施生态恢复。经统计,川九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建设实际新增占用生态区面积8973平方米,公路绿化恢复旧路面积4195平方米,红线外生态恢复面积10800平方米,建成后反而新增了11172平方米与周围生态系统同质化的生态功能区面积,实现了工程建设“生态代偿”功能。
建设运营信息化水平更上台阶
把川九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建设成一条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服务水平领先的智慧交通旅游示范工程是我们致力的目标。在新川九路建设中,始终紧跟科技发展步伐,通过分两期实施智慧交通工程,实现了从建设到运营维护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实施智慧施工,实现施工过程数据化。智慧交通一期工程的实施,实现了施工和建设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通过搭建数字工地管理平台,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环保、档案等方面实施智慧管理,对施工关键点位进行实时监控,对人员不规范操作主动预警,对施工过程关键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实现工程实体的可追溯、可倒查,为后期管养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实施智慧运营,实现运管创新智能化。智慧交通二期工程以基础设施数字化和道路运营管理为重点,以运行安全、交旅融合、综合服务为主题,通过设置实时流量监控系统、边坡及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应急电话系统、隧道视频监控系统、隧道智能调光系统,实时监测项目安全运营状况,为游客出行提供精准预报。同时智慧二期工程的数据系统将与旅游、交警、应急救援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提升交通、旅游、应急救援等综合管理智能化水平。
创新交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打造特色自然人文景观。突出桥梁、建筑结构和材料的本质美,隧道洞门、特殊地段挡墙采取针对性装饰雕绘,融入人文文化元素。对沟口段3座桥梁创造性采用山水画廊桥梁栏杆;融合藏民居特色、原始森林特色对九寨隧道、漳扎隧道、神仙池隧道洞门以及部分砼挡墙进行装饰。
打造“快进慢游”服务体系。为实现新川九路交通功能与旅游功能的统一,打造“快进”“慢游”综合服务体系。通过新建川主寺段新线、局部改线及增设隧道、增加路基路面宽度、优化路线线型指标等多种方式,达到了来往游客“快进”景区的目的。同时,创新公路与景区旅游共融,将沿线保护区、公园、自然风景、红色文化、藏羌人文当作景区,作为九寨沟核心景区的旅游缓冲区,将川九路重建成为与景区旅游功能相匹配的慢游公路。创新慢游服务体系,合理布设2处停车区、2处观景台、5处养护站兼旅游驿站、1个露营地、1条骑游道,在漳扎、九寨隧道进出口桥梁打造灯彩亮化工程,在原路多处路侧设置停靠带,丰富多元化游览需求和体验。创新旅游服务设施,服务区设置完善的停车、服务及配套设施;观景台配置小型停车场、生态卫生间、步游道;露营地提供水电、网络接入、餐饮、帐篷、篝火晚会等服务,全面提升服务设施品质和内涵。创新旅游公路品牌,以新时代景区旅游公路新标杆为内涵,建设形象标识及信息展示系统,提高项目识别度与知名度。研究优化九寨沟口路段交通组织、公交设施、景观协调等方案,全面深度融合九寨沟及漳扎镇重要旅游窗口。
无悔奉献筑就满意之路
为重建这条生命之路,2400名参建人员(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名、高级工程师76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190名)长驻工地一线,冲锋在抗洪抢险、保通保畅、百日劳动攻坚竞赛等活动的主战场,他们有的强忍着慢性病的伤痛坚持工作,有的几个月“连轴转”累出了一身疾病,有的因无法陪同家人影响了家庭和睦,有的推迟住院暴瘦30斤……
他们始终坚守在那美得令人窒息的高原九寨风光,呵护着藏区公路的华丽蜕变。他们远离家乡和家人,不惧严寒酷暑,每天以项目为“家”,与寂寞为伴,尽管两三个月才有一次假,但建设者们毫不退缩,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一切困难,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项目建设中。他们在关键时刻宁愿亏欠自己、亏欠家人,也要为国为民排忧解难。
他们亲身经历了“7.10”“8.16”特大洪水、泥石流、滑坡、崩塌、飞石等次生灾害的一次次袭击,极端天气的一次次困扰,在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攻坚克难、拼搏奋战,用生命同灾难抗争,圆满完成了抗震抢险和灾后重建等急、难、险、重任务,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有力展示了川九路建设团体的整体风貌与深厚实力,彰显了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抢险先锋铁军的风采和社会责任。只有那日益黝黑的皮肤、青紫的嘴唇、通红的脸庞告诉人们,这些坚守灾区的筑路者,经历过怎样的风吹日晒、曾今过往,才让那一条条大道翻山越岭、一路驰骋。
新川九路建成后,九寨沟县漳扎镇一村民对记者说道:“以前进出沟口的老路有很多坑凼,地震后更是凹凸不平,而且一下雨刮风,山上便有飞石、泥石流,很不安全,现在路又平又宽,走隧道还特别安全,不会有担心的感觉。”
新川九路的全面建成通车将承载起五万多名群众的殷切期待,串联起红军长征遗迹、雪山草原、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区、九寨国家森林公园、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等地,不仅能满足群众高质量出行的需求,对完善大九寨环线公路路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极大提升九寨沟县的交通区位优势,铺展城镇融合发展的新蓝图。
看!那以全新姿态在高原上纵横延伸的新川九路,正融入周围迷人的风景之中,成为一条新兴的特色旅游风景道,深受广大自驾游客的赞誉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