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省道217、216线理塘县城至稻城亚丁公路改建工程开工在即,为响应省委刘奇葆书记“北有川九路,南有理亚路”的总体建设要求,受项目王屹副指挥长委派,理亚路代表处一行12人于2012年5月23日至24日对川九路进行了考察,目的是学习川九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安全、舒适、环保、示范”的公路建设新理念,借鉴公路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及景观相和谐的成功经验,也为理亚路项目管理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一、考察学习
考察组一行从位于川主寺的川九路起点到九寨沟口路段进行了详细的参观学习。作为川九路建设的亲历者,考察组的谢春江处长对川九路建设理念有着最深刻的理解,在他详细地介绍中,结合沿线亲眼所见,我们对川九理念开始有了一个初步直观的印象。
(一) 设计中的环保理念
川九路全段穿越海拔2000至3000多米的草原和森林地带,风景优美但生态十分脆弱,植被若遭受破坏,自然状态下很难恢复。可贵的是我们在现场所见,设计上处处体现了“最大限度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原则。尤其是道路线型,防护及边沟的设计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
1、平纵指标及线型
我们在现场看到,整个川九路平纵线型布设十分灵活,小半径平曲线和大坡度纵曲线占有相当比例。路线随弯就势,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如“九道拐”路段,因地制宜,充分适应地形的线型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改善了与环境的协调性,而且为驾乘人员提供了不断变化的视觉效果,缓解了旅途的疲劳。
2 、边坡坡面防护形式的选择
川九路沿线坡面防护形式设计较为丰富。如对较陡的土质高边坡采用铺设三维植被网,喷播草籽植草稳定;对破碎的岩石边坡设计为主动防护网;一般地段设计挡土墙。而挡土墙又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设置花池挡墙、阶梯挡墙、板凳式挡墙等,在村寨附近还设有体现当地民族特色的藏式风格挡墙。即便是普通混凝土挡墙也采用了细卵石和文化石进行饰面。在整个沿线,我们几乎看不到其它项目上常见的未经装饰的砌石防护和那种简单粗糙的砼及喷射砼防护,充分体现了设计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协调。
3、边沟的处理
川九路上边沟很少采用浆砌形式。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浅蝶形土质植草边沟,这种边沟形式不但造价较省,且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充分体现了“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另一种为带盖板的混凝土边沟,这种设计使路面与周围环境整合连续,既发挥了排水作用,同时还增加了行车安全,改善了路容路貌。
(二) 施工中的环保措施
1、苗木移栽及种类的选择
施工单位在开工之初就对开挖红线内和各类场地建设范围内原有树木进行了移栽,并将腐殖土收集起来集中堆放,土建工程完工后再将苗木及腐殖土移至原处回栽,保证了施工前后自然环境基本一致;在施工后的恢复绿化中,施工单位主要采用本地生长的植被种类,既节省苗木外购费用,提高了植被成活率,又防止生物入侵,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减少了人工栽植痕迹。
2、 各类建设场地的处理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有关取、弃土场、料场及拌合场等各类建设场地的痕迹。据谢处长介绍,那是因为施工单位在场地选址时就有意识地尽量选在公路视线范围之外,并在工程完工后及时清理场地,恢复原有地貌,绿化临时用地,清除了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的施工痕迹。
3 、施工细节的灵活处理
川九路在一些施工细节的处理上充分体现了施工单位“遵循设计但不照搬设计”,富于创新的精神。例如在一些挡墙端头的处理上,原设计墙端为矩形,其与周围环境的衔接显得较为生硬,施工单位结合地形特征将墙端巧妙地处理成圆弧过渡形式,使得挡墙与环境间自然衔接,浑然一体;在C合同段川交路桥施工范围内,施工单位创造性的采用玻璃钢模板,将原设计单调普通的砼挡墙浇筑成仿文化石贴面的艺术墙;原设计边坡“横平竖直”,棱角分明,施工单位则根据地形与环境状况灵活进行处理。如土质边坡地段将直线边坡处理成曲线边坡,坡顶和坡脚与环境自然过渡。石质边坡段只要坡面稳定,不影响行车安全则大多予以保留。我们看到“九道拐”中第三道拐弯道外侧原本将要清除的一处石堆,其保留后反而与周边丰富的植被相映成趣,自然和谐,完全没有普通边坡生硬的感觉。
当然,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九道拐”的环保处理模式。“九道拐”路段纵坡大,回头弯多,是整个川九路建设难点地段。施工单位在处理时将弯道间土堆削平,使上下弯道相互通视,极大地拓宽了行车视野。同时在削平后的弯道内侧表面恢复植被,种植草及灌木,间杂几棵青松及巨石,形成独特的景观,真正达到了安全与环保的统一,使“九道拐”由川九路的难点一跃成为全线的亮点。
二、体会
经过两天的实地考察,通过谢处长的详细介绍和沿线所见的大量实例,我感觉川九公路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1、先进的理念
川九路创造了“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护,施工中最小程度地破坏,完工后最大限度地恢复”的公路建设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实际起到了提纲总领的作用,为今后的设计和施工定下了基调。川九路用先进的理念指引设计与施工开创了一个先例,对我国今后公路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自然的设计
川九路设计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自然”。从宏观层面的路线方案的选择,到中观层面的工程构造物形式的确定,再到微观层面的某一技术细节的处理方式,设计人员无不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之心进行设计。不片面追求高标准,不拘泥于技术规范,始终以环境因素为考虑重点,从而成就了川九路令人叹服的公路景观。
3、创新的施工
施工单位具有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和“遵循设计但不照搬设计”的创新精神,能将自身的经验与项目实际情况结合,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这也是川九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对理亚路的几点启示
1、在理亚路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转变管理模式,由管理型业主变为服务型业主,一方面要全面调动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工作热情,让其由被动接受管理变为主动参与管理,激发其内在创造力,积极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要为参建各方搭建平台,为其参与管理提供渠道,同时促进参建各方积极互动。只有集各方才智,才能共同建好理亚路。
2、工程建设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过程中应做到施工一段,成型一段,绿化恢复一段,不能走先施工后绿化,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3、工程要做到内实外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好实体外观质量和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结合地方民族及文化特色,这样才能将理亚路建设成为符合要求的精品工程。
川九路作为交通部第一条环保标志性示范工程,于2002年10月开工建设,2003年9月完工,至今已有近十年时间。从现在的角度看,其仍然不失为一条内实外美,自然和谐的景观大道,对理亚路的建设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如何将川九理念在理亚路项目上进行传承和发扬,将是以后工作中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